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 - 把爛工作做好就是你的本事
▎書摘試讀 ▎
未必時候到就當得了主管。
換到第三份工作時,我已累積有五、六年的資歷,由於一直待在同個產業,所以經驗還算足夠。當時很想挑戰管理職,將履歷投到幾家雜誌社想應徵主編,收到回應的全是小公司。由於小公司人員編制少,要談到高一點的職位其實不難。但光有抬頭沒用,工作內容仍然跟基層沒太大差別,而我想磨練的是實質管理經驗,想趁早擁有理想中的職業格局。那是工作挑我、而不是我挑工作的局面,想也知道是我的等級不夠。有幾個大型集團是我的心頭好,好不容易進到面試關卡,最後頂多也只談到基層的編輯職位而已,前面能否冠上「資深」,對方說要看試用期的表現再做決定。
先求有再求好,必須先接受初階職位,到一個公認的好環境證明自己。
果然大公司的做事規格就是不同,上班第一天,即被告知每個月有助理費可以申請,意思就是我可以擁有一名兼職助理,名正言順地請他幫忙。以往工作都是由同事支援,就算有助理跟工讀生,多半也是整個部門共同使用,機動性協助任何所有需要幫助的人,並沒有特定受命於誰。助理A的名字被列在工作交接表,備註著手機號碼、信箱跟通訊軟體帳號,前一位編輯對他很是稱讚,急著引薦我們認識,能有一個比我更熟悉公司狀況的左右手是好事。A做事細心,能察覺到我的需求,但一個人蠻幹慣了,突然間不曉得該分哪些事給助理做,不好意思麻煩人就得麻煩自己。隔月截稿,總編輯發現我進度緩慢,隨口問:「有找A來幫忙嗎? 你可以跟交接給你的編輯要他的聯絡方式。」
事後想來真是可惜,多數時間我只請他跑腿、買咖啡,做些基本的溝通聯絡,總覺得與其請他多打一通電話,很多事不如乾脆自己做算了。讓助理淪為打雜、形同虛設,證明我的管理能力不足。倍受挫折的我開啟人力銀行履歷、準備尋找新工作時,其中有一欄是直接管理人數,還記得當時「一人」勾選的有點心虛。
真正當上主管是在網路媒體,恰好是臉書的全盛時期,活躍的社群入口帶動網站流量,客戶將大把大把的鈔票往網路媒體灑。試用期過後,我如願成為企劃部門主管,接著轉調編輯部並暫代社群主管,控管全媒體的內容產出。從資深編輯一路升上主編,名片也跟著換,當時的中文職稱印著主編,英文卻是Chef-ineditor,總編輯。
正式升職的前一天,我跟老闆說:「中文寫主編就好,總編輯對我來說太沉重了。」
好的壞的,只要是網站跟社群平台上的公開內容,都得算在我頭上。剛結束年假,一篇惡搞黃色小鴨的文章誤用他人作品,對方堅持提告要求賠償,事發不到一週,撰文的編輯立刻提辭呈,雖然理解腹背受敵的感覺確實很不好受,但終究我還是核准他了的離職申請。
事後我一肩全扛,檯面上要處理網友洗版跟不理性的言語攻擊,同時還得自製簡報,向全公司宣導網路著作權的觀念;檯面下忙著找律師諮詢、進出法院,代表公司跟作者協商賠償。縱使心力交瘁,但危機處理能力與責任擔當,都是身為主管該具備的條件,我理當要慎重處理並視為一次難得的磨練機會。
經歷侵權事件後,我確實成長不少,權力迷人,能在職場定人生死;指揮大局確實威風,緊跟在權力之後的是責任。年資只是參考依據,就算公司給了人手卻沒辦法創造更好的工作績效,也是枉然。
職場求生法則
職位、權力與責任,三位一體,想抓緊轉職時機,往管理職跳的人更要仔細評估,是否具足條件。未必時候到了就當得了主管,比權力更重要的是責任,這點必須很清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多禮不如懂分寸,
一直以來,我都是歌唱節目的忠實觀眾。近幾年中國將綜藝節目的製作規格推上天花板,不單純是唱歌,更像一場大型的歌舞秀,連觀眾都是表演的一部分,比排場磅礡、比技巧華麗。
多禮不如懂分寸,
有些事情做足反而會有反效果。
一直以來,我都是歌唱節目的忠實觀眾。近幾年中國將綜藝節目的製作規格推上天花板,不單純是唱歌,更像一場大型的歌舞秀,連觀眾都是表演的一部分,比排場磅礡、比技巧華麗。
個人偏好唱腔獨特,情感大過技巧的歌手;那種轉音轉到喜馬拉雅山,每個細節做足,唱到惆悵之處不忘壓嗓、哽咽,通通被歸類在太油,像我這種職業觀眾,同時得追好多個節目,太油的唱法不耐聽,不出一分鐘就會想要快轉。
多年前,趕上〈身騎白馬〉爆紅時期訪問了徐佳瑩,她傾注感情的唱法會讓觀眾無法將目光移開,總是閉著眼睛握緊麥克風,狠狠地往心底像是要掏出些什麼給聽眾。難掩粉絲口氣問起為何習慣閉眼,她煞是認真地回答我:「因為要想像歌曲的畫面。」閉著眼睛投射對歌詞意境的理解,讓自己成為歌裡的故事。
徐佳瑩不是最會唱歌的參賽者,但聲音最能感動聽眾,而我所謂的掏出些「什麼」,就是「誠懇」,不誠懇一聽就知道。
台上歌手是應徵者,評審老師則是面試官,不管換到哪個位置,我都不推崇太過能言善道的說話技巧。對於多禮,每個人各有標準,若不是外表開外掛,通常動作一多,即使是禮貌也會令人感到不舒服。換到求職場合是得推銷自己,要讓對方在短短時間就留下好感,未必得使出撩妹手段,意圖明顯就是失敗的話術,買單的機率不高。任誰都不希望被覺得很油,油等於不誠懇。
究竟討好別人有無必要,求職這關我投反對票。話題要點到為止,讓雙方都能感受到尊重,而不是刻意恭維。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禍從口出,非交際場合的稱讚往往很難拿捏,容易顯得多餘,聽起來像別有用心。要挑對的時機說話,抓不準時機不如微笑就好,禮貌盡可能用態度表現,而不是行為。
面試場合談的是正經事,氣氛輕鬆不需要刻意營造,曾遇過一見面就誇衣服好看、聲音好聽、看起來人很好相處。這類讚美全部回以微笑,簡短地道謝就直接切入正題,並沒為他加到分。這些讚美就算是真的,也請通通放在心裡。予人舒心的求職者,反而話不會多,等到對方遞麥克風時才會發言,這叫懂時機。
懂得察覺對方的需求,想盡辦法滿足他、為他解答,話題不偏離工作就是懂分寸。
就算曾有豐功偉業,切記態度不要張揚,表現靈巧有更好的方式。情緒再澎湃也請本著優雅,不疾不徐地交代清楚,好壞留給對方來評斷。即使工作性質需要舌燦蓮花、話術深淺來做為錄用參考,但喜歡油腔滑調的人很少,與其這樣,我寧可選擇誠懇,舒服的面試氛圍就已經成功一半。緊張不安又帶點興奮是人之常情,時常一個差錯、情緒沒收好,就變成鬼上身。我不只一次犯過相同錯誤,急著把自己會的面試技巧全使出來,從第一次對眼的好學生式微笑,到進門客氣禮讓都還算得體,若每句話都加上敬語,聽起來就越來越拗口,最後結結巴巴變得很不自然。
不討好、懂分寸的人能換得誠懇印象,不把禮數做足,就算只是一個伸手的動作,也能看起來很有節操。
嘴巴說不要倒不至於,可身體千萬別誠實,喜形於色永遠是最拙劣的表現方式,就算內心很渴望得到這份工作,更要耐著性子淡定一點,一切理性應對。
談工作是一場交易,需要拿出真本事來換,不能只依賴嘴上功夫。態度越汲汲營營,越想得到,對方反而不肯給,能被記住然後錄用,往往不是最會面試的人。
職場求生法則
想試著取悅對方卻沒智慧拿捏得宜,最後瀕臨過油的尺度邊緣,面試還沒結束就知道自己被淘汰出局,與其多禮倒不如懂分寸就好,有些事做足反而會有反效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把爛工作做好就是你的本事。
我找工作的運氣向來不是太好,從懞懞懂懂到莽莽撞撞,說穿了,就是履歷不夠精彩。尤其頭幾年打開求職網站,主動聯絡的廠商不是壽險,就是房仲,多半是不需要太多豐厚功績的業務工作。沒其他選擇,只能靠口耳相傳,打聽哪家公司有缺人,憑著微薄的人脈連結想辦法把履歷送到對方手中。
因朋友介紹,我獲得一份企劃編輯工作,還沒到職,就有人好心帶話提醒:「威廉,你要想清楚這個職位不好待,你的主管陰晴不定,不是一個好搞的角色。」對方好意相勸,把最差的情況一五一十全告訴我,由於當時我入行沒多久,經過一夜思考終究還是去了。想得很簡單:「反正我經驗不多,肯學肯做。謝謝你的好意,總之,我想先努力看看再說。」
即便內心多少有些遲疑,但我在雜誌圈仍是新手上路,沒其他去處,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眾所皆知的爛坑還是得栽。求職前,我習慣打探徵求職位的汰換率,以及整家公司的平均年資,最資深的同事約莫待多久,來做為這份工作的預設血條。進了公司,就像把沙漏倒轉,在有限時間內磨練出自己想要的技能。
我的新工作隸屬於業務部,負責編寫與品牌合作的內容。專業術語是廣編,換成常見的說法則是業配,夾在業務、客戶跟雜誌立場中間,不算討好的角色。沒辦法像其他編輯擁有報導的自主性,要寫什麼、拍什麼得跟著預算走,滿足讀者是其次,要把客戶應付得服服貼貼才是我的職責本分。
頭一年有些辛苦,前面幾個坐這個位置的人都不歡而散,幸好當時的我是徹頭徹尾的鄉愿,不知好歹算是好事。遇上無理的狀況意外無感,別人眼裡的苦差事做得挺開心。就算主管要求一個提案要給出三種版本,我會視為挑戰心想衝就對了;下班前突然告知有急件要給客戶,也會犧牲休息時間去完成。只要能幫到同事就覺得開心,一切正念以對。
有求必應的態度讓我與部門同事打下很好的合作基礎,但「偶有急件」卻變成人人都是急件,無形中把業務慣壞。隨著時間一久較能掌握工作節奏,逐漸曉得分辨輕重緩急,知道如何判斷推到眼前的急件,該花幾分力氣處理。
最好的方式是先坐下來協調,在工作量暴增的時候一起討論對策。
可惜當時沒學會沉著,而選擇了不理性面對。被急件轟炸兩三個月,我忍不住在會議上直批:「你很急,他也很急,而他更急,我一個人只有一雙手跟一個腦袋,就算不吃不喝、不休息也做不完。你們幾個要不要討論一下,看誰是誰真的急?」話一說出口,全部的人瞬間安靜,氣是出了,但場子也搞僵了。從那天起,我不再一味接受,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會直接表明拒絕,卻被解讀成工作態度不佳。從順從到不願順從,還算是新鮮人的我藏不住情緒,也假裝不來,索性在辦公室內將自己切成靜音。冷戰太過消極,問題還是沒有解決,化友為敵非常不智。同事耳語,我正進入先烈們的離職SOP,發現苗頭不對試著改變現況,積極想找其他人溝通。可惜為時已晚,先前的不配合讓我成了異議分子,巴不得儘快剷除。
收起所有怨懟,回想當初執意要這份工作的初衷,設定好的技能是否已經到手,多虧密集的急件,讓我在高壓環境裡磨練出快速提案、快速完稿的本事。並且擁有基本的溝通能力,讓客戶、業務跟公司三方能運作順暢,相對於其他部門同事,我所累積的人脈更多元,連印刷廠業務跟廣告公司都有接觸。想想不離初衷,這趟虎山確實沒有白來。
「富貴險中求」是拿來自我安慰用的藉口,求職前根本就不該設定血條,一旦預留退路就是消極的開始。同樣是磨練技能,能否智取,應該取決在衝突點當下如何撥亂反正。就算工作量再不合理,撕破臉都不是聰明人會出的招。
在工作時自爆,通常是因為抗壓性不足,對於「沒那麼好」的工作機會抱著走馬看花的心態,早晚落得倉皇而退。環境縱然險惡,若能有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,仍能走出活路一條。
▎書籍介紹 ▎
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
作者: 威廉
作者: 威廉
出版社:悅知文化
出版日期:2019/04/22
博客來購買連結
博客來購買連結
▎作者簡介 ▎
威廉(William Tseng)
出身台南的鹽分地帶──北門,18歲踏進台北城,大學畢業一頭栽進媒體產業,整整10年,做過雜誌也操作過新聞網站,選在青春耗盡的2017年,決定成為生活風格的自耕農。現為網站經營者、廣告製作人跟造型師,正在寫一本沒有盡頭的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